当前位置 > 首页 > 张家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 > 法定主动公开内容

澳门太阳城赌城-【官网娱乐网站】:张家港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

来源:张家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:2024-01-09 16:43:00访问量:字体

——202418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

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     曹鹰飞

各位代表:

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,向大会报告张家港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,请予审议,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
一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

刚刚过去的一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紧扣现代化建设先锋年工作主题,聚焦“123”年度目标任务,精准发力、攻坚克难,经济社会平稳有序,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

——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增长4%(预计数,下同);

—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.2%

—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.5%

——工业投资增长10%

——出口总额405亿美元、实际利用外资4.52亿美元;

—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.2%

——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.7%

——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.8%

—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。

具体来说,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:

(一)聚焦项目驱动、创新发展,产业体系稳步优化

转型升级纵深推进。制定出台《张家港市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三年行动计划(20232025年)》,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工业经济稳定运行,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600亿元,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8.5%、提高11个百分点。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家、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个。飞翔医药产业园获评苏州首个医药产业园区(绿色制造),光束汽车取得国内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许可。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力,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1%、提高近3个百分点,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商业“领跑县”、省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区域,前海(苏州)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开园,山姆会员商店张家港云仓上线运营。重点企业做大做强,沙钢集团连续15年入围世界500强,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,9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,7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、总数列全省县(市)第一。

创新发展成果丰硕。首创县域创新格次赋分机制,首发产业专家创新资源平台,发行全国县级市首单知识产权类资产证券化产品。新开工科创孵化载体超62万平方米,新获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1078家,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、再创历史新高,天兵科技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、实现“零的突破”。7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,新增省关键核心技术(装备)攻关项目3个。人才企业锴威特登陆科创板,新增上市企业4家、累计34家,年内企业股权融资额超33亿元。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20名,其中1人入选国家火炬计划17人入选省“双创计划”,创业类数量列苏州县市第一。

招商引资提质增效。聚焦招大引强,引进盛虹储能、锐华科技2个超百亿级项目,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6个、总投资超900亿元。引导外资集聚发展,鼓励外企增资扩能、利润再投资,杜邦生产基地、北尔旗物流等外资项目竣工投产。坚持量质齐升,完成科技招商项目1800个。深化招商体制改革,2个国家级开发区率先完成招商架构重组。坚持“项目为王”,沙钢硅钢、新强联风电、采埃孚等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,信义光能、杉金光电、凡润电子等10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。产业基金发挥作用,研究出台QFLP基金方案,协同设立Pre-IPO基金、创未来基金、天使投资基金。

(二)聚焦改革开放、融合发展,市场活力不断释放

强化改革优服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,成立张创投集团、产业发展集团、农业发展集团、城镇发展集团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落实证照分离改革,创新企业开办一窗融合登记平台;推进“审管执信”闭环管理,超220个澳门太阳城赌城-【官网娱乐网站】事项在省内外182个城市“跨城通办”;获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县(市)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出台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55条政策措施;落实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,扶持资金7.8亿元。强化金融要素保障,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年度新增授信120亿元、新增放款超110亿元。提升项目服务水平,发布重大项目“政企双通道”一揽子激励措施,制定重大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实施重大项目“项目管家1+N”机制,广大鑫盛二期等项目实现“五证两书齐发”。

区域协同促合作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与上海临港新片区、虹桥商务区等对接合作不断深化,高水平运营张家港上海高校协同创新交流中心,稳定运行“大宗商品清算通”平台。举办江海联动相约张家港”2023张家港(上海)招商推介会,签约项目69个、总投资364亿元。加强省内合作交流,落地全省首家中国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基地,打造苏州沿江产业创新带人才区域协同体。抢抓苏锡联动发展机遇,做好澄张虞一体化研究,谋划建设江阴-张家港协作示范区。深化南北帮扶合作,实施36个援建项目,投入2.3亿元协作资金,加强与巩留县、宿豫区、云阳县等地协作共建。

开放交流拓市场。打开国际招商新局面,招商团队赴新加坡、德国、瑞士举办推介会。制定外贸企稳回暖政策,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展会,广交会参展企业数列苏州第一。探索对外贸易新路径,签发RCEP优惠证6500份,数量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,完成进出口总额405亿美元。组建成立苏州港张家港港区管委会及管理办公室,成功运行张家港—上海港联盟航线。3家企业获全国二手车出口资质,超800辆二手车顺利出海。稳妥有序开展境外投资,通过跨境并购、境外建厂等方式,提升全球布局能力,境外投资项目32个,中方协议投资额4.86亿美元。

(三)聚焦城乡建设、协同发展,宜居品牌持续擦亮

城市品质实现新跃升。编制城市更新规划,启动城市更新项目67个,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个,标准化改造农贸市场5家,新增停车位3000余个,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80%。入选省首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城市,建成口袋公园4个。构建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,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,通苏嘉甬铁路稳步建设;346国道张家港绕城段主线贯通,东二环全速推进,南二环开工建设,西二环前期工作完成;张靖皋长江大桥加快建设。张家港站始发列车增至8列,可直达全国22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、126个地级市、270个站点。太字圩港闸站改建工程、十一圩港河道整治工程顺利完工。

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,建设高标准农田2.1万亩;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.55万亩,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0.13%;新增1.18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;“常阴沙大米”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。发布江海第一湾乡村振兴片区发展规划,推进乡村振兴“4+N”示范片区建设。全面建设数字化乡村,建成数字乡村全景平台、农业农村数字地图。新增2家国家级示范社,善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生态农场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完成农房改善3222户,新增3个省特色田园乡村,一般类村庄全部建成特色宜居乡村。肖家巷双创中心入选全国最美乡村文化空间(创新案例类)。

文明善治走向新阶段。高质量承办全省文明创建和文明实践工作现场推进会,发布全国县级市首部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蓝皮书》,2个项目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“四个100”先进典型、累计8个,新增1中国好人、累计30人。成功举办东渡半程马拉松,港城运动健儿在杭州19届亚运会上斩获311铜、创历史新高。全民健心项目入选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。长江文化节入选全国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(提名案例),沙洲优黄文化园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。全面巩固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,生产安全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.6%25%。市镇村三级矛盾中心(站)基本建成。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实施。

(四)聚焦资源利用、绿色发展,城市形象更加靓丽

环境治理有力有效。大气环境保持稳定,PM2.5年均浓度为31.9微克/立方米,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2.5%,沙钢、永钢、浦项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。水环境得到优化,13个国省考断面、19条通江支流水质优III类比例均达100%完成71条劣类水体整治,新增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17建成县乡生态河道60公里、幸福河湖70条,一干河获评省幸福河道建设示范工程。土壤质量继续改善,推进“无废城市”“无废园区”“无废集团”建设,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%

绿色降碳有序有度。积极推进省级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,《张家港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方案》获批发文。优化沿江绿色廊道,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3.9万亩,长江张家港段生态岸线占比突破55%;香山樱海、双山岛湿地等6个景观入选“长江百景”。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,关停退出热电企业1家。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。落实印染行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,稳步推进印染集聚区、保留点建设。

资源集约有为有成获评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(市),节约集约综合评价连续8年位居全省前列。建成用好用能权、排污权、用水指标“集中池”,收储交易节能量6.8万吨标煤,服务保障11个重大项目建设;“环境权益交易”案例被国家推广。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,获批新增建设用地3626亩,盘活存量空间4100亩,完成产业用地更新2500亩。强化节约用水管理,沙钢集团、永钢集团获评国家级水效领跑者,新增9家省级节水型载体。

(五)聚焦民之所向、和谐发展,民生福祉日益增进